平博体育网址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 媒体报道

王斌:“再快一些,再强一些”

来源:健康报 发布时间 : 2024-10-15 08:08

  □ 特约记者 陈静 通讯员 高树灼 刘云芳

王斌(左二)正在开展微创介入手术

  “中国专家技术高超,中国器械性能卓越!”前不久,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以下简称“厦心医院”)专家团队受邀前往巴西、哥伦比亚、萨尔瓦多等国参访交流。医院急诊科主任、心内科主任医师王斌作为专家团核心成员之一,指导当地医院开展高难度心脏介入手术,推动国产创新医疗器械出海。

  多年深耕冠心病、心脏瓣膜病的临床与科研工作,王斌带领团队创造了多项福建省乃至全国“首例”。从建设胸痛防治网络到促进医工结合、打通国内外交流通道,王斌在锤炼个人医术的同时,也在不断推动救心网络运作效率更高、连接更广。


在跳动的心脏上挑战“不可能”

  2007年,王斌从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博士毕业后来到厦心医院工作,作为团队核心成员填补了多项福建省乃至国内相关技术空白,曾开展福建首例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首例主动脉瓣钙化重度狭窄的经皮主动脉瓣球囊扩张术,以及亚太地区首例微创心室折叠减容术(reverient)等。

  “我们最早在2017年开始做心室折叠手术,这在心脏介入领域算是最难、最具挑战性的手术之一,当时国内还没有人开展。”王斌说。

  室壁瘤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易引发患者心力衰竭甚至突然死亡。对部分具有连续性透壁疤痕组织的室壁瘤患者,传统治疗方法是外科开胸切除手术。这类手术要在患者心脏停跳的状态下进行,创伤大、风险高,是世界性难题,很多无法手术的患者只能等待心脏移植。

  对此,厦心医院从国外引进微创心室折叠减容术,无须开胸及体外循环即可降低左室容积,改善患者心功能。然而,这一高难度的微创杂交手术对术者的技术精准性、团队协调性要求极高。

  经过周密的术前规划,在多学科团队配合下,王斌和团队迎难而上。经超声和磁共振精准定位,团队先在患者胸膛开一个小口,再在远离心脏的脖颈处切一个小口,由静脉血管插入一根导管直抵心脏,为接下来的操作架桥铺路。上述两个入口各有导丝穿刺心脏,团队沿着导丝各置入一个“锚”,收紧后将双“锚”左右夹紧,膨大的瘤子被折叠夹闭。这样的折叠操作视病情重复两到三次,直到让左心室重新恢复正常形态。

  要在跳动的心脏上完成这一系列精准操作实属不易,王斌和团队成员要身穿十多公斤重的铅衣,在X线辐射下“鏖战”。“早期进行心室折叠手术时,有一台手术做了8个小时,我们吃了13万微希弗的射线。13万微希弗的辐射剂量,相当于一名电生理医生一辈子吸收的射线剂量。”王斌回忆。

  但让他欣慰的是,这些手术取得了很好的疗效。2017年至今,25名随访患者中,除了个别因其他疾病离世,其他患者恢复情况良好,心功能和6分钟步行试验情况显著改善,厦心医院也成为全世界完成这一手术例数最多的医院之一。


进一步打响“中国制造”品牌

  前不久,在南美洲国家萨尔瓦多首都,该国卫生部副部长阿尔瓦伦加对厦心医院的专家说:“你们的帮助为萨尔瓦多培养了医学人才,让患者获得新生。相信通过手术指导和医疗器械捐赠,更多患者将会获益,我国的医疗体系建设也将得到推动。”

  今年4月,厦心医院专家团出访南美多国,开展学术交流。在萨尔瓦多罗萨莱斯国立医院,两国医生使用中国国产瓣膜介入器械完成一台复杂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手术(TAVI),这一手术填补了萨尔瓦多公立医疗体系这一领域的空白。术后第二天,王斌等医学专家查房时,当地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为他们送上热烈的掌声。

  此次,专家团队成功开展的一系列手术也进一步打响了“中国制造”医疗器械的品牌。“国产器械和国外器械各有千秋,在适应证、功能、服务、价格等细分领域具有互补关系。”王斌分析,“要针对南美国家的特点,选取适合他们的技术方案。我们的建议也得到了各方认可。”

  从人员培训、国产器械临床应用,到医工结合、科研转化,再到技术产品出海、造福多国患者,王斌带领团队不断拓宽医学的边界,参与多个国产创新器械的临床应用以及全国多中心的临床试验。


要对每个人渗透“抢时间”的观念

  胸痛患者从进入医院到开通血管的平均时间,是衡量胸痛中心建设水平的主要指标。对此,国际标准是90分钟,而厦心医院近期的平均时间仅34分钟,在全国持续领先。作为医院胸痛中心主任、国家胸痛中心区域认证分中心(厦门)办公室主任,王斌在推动相关工作中起到关键作用。

  “我们从2013年就开始建设胸痛中心。十多年前,很多医院还没有这种概念,认为胸痛救治就是急诊手术,大家都能做,为什么要花大力气建设?实际上胸痛中心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紧密配合,要将‘抢时间’的观念渗透到每个急救人的心里。”王斌说。

  为了打造胸痛急救样板,厦心医院早在2003年就在厦门率先开通24小时胸痛绿色通道,制定了详细的标准化流程,比如胸痛患者入院,要在10分钟内完成心电图检查,20分钟内完成心肌酶学检查等。

  2013年,医院成立胸痛中心,建设全国首个全市覆盖区域协同胸痛急救网络。该网络将急救系统、基层医院、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等有机整合,医务人员在急救车上就能为患者做心电图,结果实时显示在胸痛中心的显示屏和专科医生的手机上,一旦初步确定患者为急性心梗,可就近将其送到有能力开展心脏介入手术的医院;医院手术室提前做好准备,待患者送抵医院,可直接送其进入导管室接受手术。该体系的构建让厦门走在了全国冠心病急救领域的前列,大大降低了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此后,王斌进一步推动厦门经验“走出去”,辐射到广大闽南地区,向周边医疗机构提供技术指导和帮扶,厦心医院因胸痛中心建设成效突出被列为全国胸痛中心四个区域认证分中心之一,负责华东六省一市的胸痛中心认证工作。迄今,厦心医院胸痛中心已组织开展现场与远程培训共计388场,接受1390家单位的胸痛中心认证申请,帮扶616家单位通过国家级胸痛中心认证。团队连续五年获“全国胸痛中心建设团队杰出贡献奖”。

  上医治未病。在王斌看来,要降低胸痛发病率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还需把救治网络向前端、向基层延伸。在他的带动下,厦门在抓牢综合医院胸痛中心建设之际,全面启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胸痛救治单元建设。借助“互联网+”,厦门搭建智慧心血管病预防筛查及慢病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三师共管”与专科资源融合建设的疾病管理模式,从疾病预防、高危人群筛查、患者随访管理、应急救治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全周期心血管疾病管理。

  “从2011年到现在,我国每年通过胸痛中心救治的患者成千上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内死亡率从原来的10%以上降到现在约3%,这是个非常了不起的成绩。我们希望连接更多力量,让救治再快一些,服务能力再强一些,为患者提供更安心的保障。”王斌说。

  (供图: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

附件下载: